如何看懂化妆品护肤品里的成分表?化妆品成分查询方法分享

2017-06-02 11:08:00 知乎

如何看懂化妆品护肤品里的成分表?下面Mshishang小编给大家带来化妆品成分查询方法分享。

1. 直接和楼主问题相关哒

(理科小白专用的功课笔记)那些接地气的化妆品成分分析以及其他的化妆品成分介绍的有关网站

2. 化妆品从业人员坐镇的讨论帖,可以问具体的问题

化妆品配方从业人员与你聊(不无耻非蓝贴)

【长期开贴,有空就随时回帖】和你聊聊化妆品的安全与功效

3. 具体的皮肤问题

【护肤小白戳这里】识破美丽流言

【整理】防晒的集合贴(2013.4.7最后更新)(内含海量帖子链接)

【酸】透明质酸,VC,烟酸,壬二酸,泛酸,阿魏酸,氨基酸,脂肪酸,VA酸,曲酸,传明酸,鞣花酸

谈谈一年来的美白心得(20多款美白精华,↖(^ω^)↗, 周末更新了曲酸 和 烟酰胺部分)

【护发】发了编发集合贴,顺便再发个护发贴吧

求科普睫毛生长液的真相?

要来聊聊身体乳吗?(用过的十几款身体乳repo)

医学遮瑕的理论与实践(对日常化妆遮瑕也有所启发)

4. 掌握了知识以后需要实践

大家都赖说一说,你一般都在哪几家买东西.....

【价格集】晒一晒你买到最低价的化妆品是多少钱?10.29更新T_T对不起我来晚了

附带两个美组小地图

【美组地图】小白福音,不断添加。欢迎提供好贴好回复(整理ing)8.11

【小白逛美组】正在瞎逛的小白我制作的美组瞎逛地图,不断更新中…………

然后为神马我们要看书捏?先回答一下题主的比如。

比如说补水必须应该有的几大元素是什么?

搬运了一下结论:

胆甾醇(胆固醇)、神经酰胺(分子钉、分子酊)、脂肪酸等成分有助于修复脂质屏障,含有较多氨基酸、乳酸盐、PCA(吡咯烷酮羧酸)盐、尿素等成分的护肤品对保湿更有利。

全文请点击 皮肤润泽,不能单靠补水 简述了补水保湿的基本原理。

细胞间质是由许多种物质组成的,比如神经酰胺、卵磷脂、甘油、多糖、透明酸、透明质酸钠、PCA 钠、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质、氨基酸、胆固醇、葡萄糖、蔗糖、果糖、肝糖、磷脂、糖鞘脂、葡糖氨基葡聚糖等等,这些物质可以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如果细胞间质遭到破坏,仅仅在皮肤上补充水分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保湿产品含有以上这些成分,就可以强化皮肤的正常功能,改善肤质,持续使用还可以消除皮肤干燥。

来自 带着我去化妆品柜台.pdf

难道知道了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就够了吗……

乳霜、乳膏或油膏之类的保湿品肯定是不可以擦在油性皮肤上的,清爽型的乳液产品也不适合。选用以水和聚硅酮为基底并且含有抗氧化物和抗刺激物的化妆水(包括配方良好的爽肤水)或精华液,那么有益成分的作用才会更显著。你还可以选用含有与皮肤结构相同的物质(包括保水剂如甘油、卵磷脂)和细胞沟通因子(如烟酰胺、三磷酸腺苷)的产品。

呐,还要看你的肤质吧。要有一个观念,不管成分多好价格多贵,不适合你的护肤品就是差的护肤品。你是没办法,看中了某个成分,就直接开始用的,或许它效果好但是浓度高于XX就有致病倾向或者低于XX就没有效果呢?会不会同时用两种护肤品,有效成分发生反应于是都没有效果了呢?所以我倾向于系统一点的学习护肤理论,实践起来才比较容易面面俱到。也不用看太多书,就看个一两本就有底了,然后根据自己的皮肤再做针对性的学习。像上面那个补水帖其实我是现搜的,因为我的皮肤问题是长痘,比较少受到皮肤干燥、补水方面的困扰。书里的内容是我现找的,因为之前看过是有印象的。最后一段是我根据自己的肤质做的笔记。

控油应该有的几大元素是什么?

没有什么外用护肤品是可以影响你的皮脂腺的。但可以从吸附油脂(比如妆后扑散粉什么的同理)、去除角质疏通毛孔(比如水杨酸)、修正变形毛孔(比如维A酸)等方面改善油光满面的状况。

但收敛性化妆水什么的,看似控油,其实是使用酒精等成分迅速收敛毛孔。你想啊 你本来就油太多,你还把口缩小,这不是越堵越严重了吗,更不要说这些收敛性成分一般都会给皮肤造成刺激,长此以往有害无利。。。水杨酸控油的原理就正好是相反的,去除废旧角质疏通毛孔,让油脂不堵着。

还有就是皮脂腺的活跃度和身体激素什么的也相关,如果还有其他肌肤问题就可以重视一下,去医院查查激素啥的。还有精神压力吧啦吧啦,总之护肤这种事是离不开身心健康的。

也可以参考此贴 皮肤科学白皮书(上)—控油,反孔,战痘

有哪些成分是有害的!

一句话总结:只要对皮肤造成刺激的都是有害的,对皮肤好的护肤品一定是温和的。(是从皮肤角度讲,不是你的主观感受哈....)

应避免的刺激性护肤行为和产品:

(并不是所有的“醇类”都有问题,比如鲸蜡醇和硬脂醇这些成分是温和的蜡状稠化剂,完全没有刺激性,使用也很安全;标准酒精如果含量很少,也用不着担心。)

* 太强的磨砂膏(比如含有氧化铝颗粒、胡桃壳或浮石的产品)

* 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收敛水(主要是酒精和薄荷醇)

* 含有刺激性成分的爽肤水(主要是酒精和薄荷醇)

* 磨砂手套

* 太冷或太热的水

* 蒸脸或冰敷

* 含有刺激性成分的面膜(注意是否含有芳香的精油或酒精、薄荷醇)

* 丝瓜络

* 洗面皂

氨(Ammonia)

山金车(Arnica)

芳香薄荷(Balm mint)

香精(Balsam)

膨润土(Bentonite)

苯扎氯铵(Benzalkonium chloride)

苯甲醇(Benzyl Alcohol)

香柠檬(Bergamot)

樟脑(Camphor)

肉桂(Cinnamon)

橙花汁和橙花油(Citrus juices and oils)

丁香(Clove)

红花苜蓿(Clover blossom)

芫荽(Coriander)

玉米淀粉(Cornstarch)

精油(Essential Oils)

桉树(Eucalyptus)

丁香酚 (Eugenol)

茴香(Fennel)

茴香油(Fennel oil)

纵叶 (Fir needle)

香料(Fragrance)

天竺葵(Geranium)

葡萄柚(Grapefruit)

问荆(Horsetail)

薰衣草(Lavender)

柠檬(Lemon)

柠檬香茅(Lemongrass)

莱姆(Lime)

芳樟醇(Linalool)

马郁兰(Marjoram)

香蜂花(Melissa, lemon balm)

薄荷醇(Menthol)

薄荷(Mint)

橡树皮(Oak bark)

橙子(Orange)

木瓜(Papaya)

椒薄荷(Peppermint)

酚(Phenol)

檀香油(Sandalwood oil)

C1416 烯烃硫酸钠(Sodium C1416 olefin sulfate)

月桂醇硫酸酯钠(Sodium lauryl sulfate)

月桂醇硫酸酯TEA 盐(TEAlauryl sulfate)

百里香(Thyme)

冬青(Wintergreen)

金缕梅(Witch hazel)

香水树(Ylangylang)

来自下图我的笔记。一句话,做起功课来吧 ( ̄▽ ̄)~* 毕竟是自己的脸专业一点不亏呀~!

作为一直写博客教育大家如何看成分表如何进行化妆品成分分析的博主,表现非常喜欢看到这样的问题,当然,大家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已表示你已开始有理性看化妆品的意愿了。

言归正传,要学习成分表分析,你必需要清楚从成分表中能看出什么,以及如何开始学习成分表的分析,所以有下面的文字来自我的博客(真魅博客)来深入讲这个问题。

作者:真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081185/answer/3540695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基础篇:从化妆品成分表中到底能看出什么?

自化妆品行业2010年施行全成分标示以来,成分分析在消费者中曾一度颇受欢迎,但是最近两年,曾经被奉为神物的成分表,似乎又不那么受宠了。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认为成分表只能看出是否添加了该成分,并不能看出该成分是否达到了有效含量。二是,认为即使是成分表一模一样的两个产品,也可以用成本和质量相差都很大的原料来制作完成。导致成分分析不那么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一部分伪成分党捕风捉影,听风就是雨,而且从来不去求证真伪,比如看到硅油易致粉刺,就到处宣扬含硅的产品不可用,熟不知现在的硅油产品质量早已不致粉刺了。甚至有人抱怨——累觉不爱,连买个护肤品都得听喷子喷来喷去的了。

由此看来,成分表的分析价值似乎大打折扣了,但是是否真的如此呢?

其实成分表能带给我们更多,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能对成分表的看法和理解是不一样的——而不同的是,哈姆雷特可以按照个人主观理解,成分表的好坏却是有客观事实为标准的。

这里就说说我们到底能从化妆品成分表中获得什么?

一、可以帮你躲开特别不靠谱的产品

有很多产品宣称可以抗老化,但是成分表里面连一个像样的抗老化成分都没有,也有很多美白产品没有一个像样的美白成分,只是添加了点钛白粉来产生假白的幻象。这样的伎俩,看成分表就可以识破。

如上图的产品,号称是美白产品,简直就是渣一样的配方,除了添加了二氧化钛(一种常用白色颜料,同时也是防晒剂)以外,一点美白成分都没有,甚至连点像样的保湿成分都没有加进去。只是合成酯和水混合成乳液,调整了一下粘稠度,三乙醇胺调节下PH值,虽然标注符合标准,但是配方简直是敷衍了事,毫无诚意。

二、可以帮你识别三无产品

现在化妆品的品牌实在是很多,相比10年前是多了相当多,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是不可能认识那么多欧洲的日本的韩国的澳洲的品牌,哪些是大牌哪些是小牌,甚至哪些是三无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比较难分辨。这同样也是导致朋友圈三无横行的原因。三无产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或生产许可证)以及无生产厂名称。大多数化妆品三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成分表乱标注,如下图就是一个EGF产品号称是EGF原液的标注。

EGF的标注应该是人寡肽。另外EGF一般的使用都是纳克级的,是非常非常低的。且成分表中溶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等均未标注。就算它没有添加防腐剂等等,溶剂也是不可能不添加的,前面提到了EGF一般都是纳克级用量,且是较贵的原料,没有溶剂全是EGF的话,那这一盒就是天价了。

三、可以让你看到是否添加了有效成分,以及有效成分是什么

要想实现美白,祛痘,抗老等功效,其实是需要几种功效成分复配来达到的,一般来说只有一种成分所能达到的效果有限,配方合理的话,复配产生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成倍地增加。如下图所示的产品,

很多种的功效性成分,让人从配方上看起来至少是觉得产品是有诚意的。

四、让你大致判断成分浓度够不够

其实关于上面提到的很多人认为即使看了成分表依然是不知道成分浓度的问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当然这里说的不是绝对的解决——这里需要利用一条规则,就是正规的成分标注都是按照含量(重量百分比)从大到小排列的,常见产品排第一名的多是水,就说明水在这个里面含量最高,以此类推。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含量在1%以下的,可以随意排列——也就是说至少我们可以通过一点手段判断出哪些成分用量特别少,然后排在它后面的一定就是低于1%的含量了——这样就可以识别出某些打酱油的成分。

比如下图中的产品 其中烟酰胺就算是打酱油的成分,因为烟酰胺的有效含量一般在2%左右,EDTA二钠含量在1%以下,这里它排在EDTA二钠后面,含量必然低于1%,这里烟酰胺的代表要数olay小绿瓶,老配方的小绿瓶烟酰胺含量估计要到5%,这里1%都不到,不是打酱油是什么?

五,可以让你大致判断产品的刺激性 如上面提到的olay小绿瓶,烟酰胺含量是比较高,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同样刺激性也很高,这就会有很多薄皮敏感的人受不了,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后来改进了配方,烟酰胺排名靠后了一点由第二名排到了第四名(蓝色的是新版)。

更有很多大牌的美白抗老VC精华液浓度高达15%甚至20%。

我金刚皮看了都有点害怕。这里不是说产品不好,上面说的这两种产品都是良心货。说的是可以通过成分表考虑自己是否受的住这个产品,不至于让你买到手用一次就束之高阁。另外需要考虑的成分是果酸类、水杨酸、维A酸类成分,物理磨砂剂等成分。

六、可以让你大致判断产品安全隐患 这里主要提到的是防腐剂和防晒剂的问题。另外还非常可能引起问题的成分就是香精,由于一种香精总是由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成分混合而成,但是标注在成分表中就只有两个字——香精。所以虽然香精能够引起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对它的分析却无从下手。不过我们可以从另外两种容易有安全隐患的成分入手——防腐剂和防晒剂。其中以防腐剂尤甚。如果你对某些护肤品会有敏感反应,而且有心留意是哪些产品,并且能够找出它们当中含有哪些相同的成分的话,你就能够列出一个简单的清单,以避免这些成分。

总结: 以上这些都是成分表能够带给我们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隐藏得有一些深,你可能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才能够去判断这些问题。想要找到靠谱的产品,你可能真的需要把它当成一门技术去学,而不是急于求成地追求网红或者朋友的推荐甚至是广告。

真魅博客瑞可说: 国内自2010起实行的全成分标注法规对消费者而言是一大福音,从此国内化妆品包装里面到底有什么已经呈现给消费者。 遥想在此之前,配方师们为了研究产品,搞清楚产品里面都用了哪些原料,都只能去看国外买回的产品,更普通的做法是上国外的购物网站,比如drugstore,上面有产品的成分信息。

成分表,包装上的宣称隐含了相当多的信息,会看的人能从中看出很多道道。只是作为非专业出身的消费者来说,需要不断去学习才能看点门道,否则看不明白或是会误解。但为了美丽,你花上时间提升自身的成分分析能力是很值得的。请跟随真魅博客,深入浅出带你进入成分分析的世界。

行动篇:成分分析入门攻略–从4步法开始

新手如何开始进行化妆品成分分析呢?这里我们假设你是一个对单个成分略知一二,但是面对长长的成分表仍然有些不知所措的成分分析入门者,你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能通过成分表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像专业人士一样对成分分析得面面俱到。所以我会尽量把这篇文章写得简单并且程序化——以供你能够尽快上手,实际上当你掌握更多知识的时候你将从成分表中得到更多。

这里我把整个分析过程拆分为四个步骤,我们称这为4步法:一:了解单一成分二:找关键控制点三:猜测浓度和功效四:评估风险

第一步:了解单一成分 这一步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开端和基础。这一部分是对个人的成分知识的一个考验,写此篇的目的不在于给你普及哪些成分有哪些作用,因为这些内容之多,足以写一整本书——这里我希望能授之以渔——以我的经验告诉你最有效的方式。在开始之前你应该已经熟知一些经常见到的功效性成分,比如美白成分里有VC,VC衍生物,熊果苷,传明酸,烟酰胺,阿魏酸等等,抗老化成分有XXXX,剥脱角质的成分有XXXXX。这些内容通过百度就能很简单地找到——但不一定非常全。这里需要提示你的一点是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记忆力。制作一个简单的EXCEL表格将这些成分分类添加进去,并且经常更新它——让它逐渐变得非常全面。

这里我建议你注册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络记事本。将你看到的每一种成分都新建成一则笔记,笔记的内容就像你自己编辑的百度百科一样,最好在每一则笔记下面都著明来源,以便在各个笔记内容产生冲突的时候方便查找——实际上产生冲突是经常事。在新建标题的时候最好同时使用该成分的INCI名称(就是法规规定成分表必须使用的标准名称)和简称——以便对照成分表进行查找。目前主流的网络记事本都有PC端,手机端和网页端,手机端支持拍照上传,当你在读一本纸质书看到有用功课的时候会非常有用。另外有的还支持微博和微信的收藏功能,网页截屏功能(比如你在真魅博客上找到一些有用文章时即可收藏或截屏)——这一切都能变成一条条笔记,进入你的数据库,供你搜索。随着你的功课积累,这将会是你分析成分的一个利器。

利用好工具,剩下的就是需要你去勤劳地收集功课,为了分析成分,你需要收集的功课最少也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湿剂,常见油脂成分,美白成分,抗老成分,祛痘成分,剥脱角质成分,防晒剂,表面活性剂,防腐剂。每一个分类里面都会包括十几种到几十种成分——取决于你的勤劳程度。基于这些数据的支持我们才能对成分表进行分析。所以,这个事不光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个体力活。

第二步:拿到成分表,从中找到“关键控制点”

关键控制点(瑞可注:Critical Control Point,可简称CCP),可以形象地理解为”锚点”,可以让你在面对一份长长的成分表的时候不那么迷茫。它就像一个锚一样有“定住”成分的作用。成分表按照规定排列应该是从浓度最大的开始,按照浓度大小依次排列,直至含量在1%的成分,含量在1%以下的成分可以随意排列,不再讲究前后。

所以一张成分表中最重要的关键控制点就是1%这个点。含量在1%以下的成分非常多,这里列举一些常用的:

所有的防腐剂,请百度搜索《化妆品卫生规范》里面有专门的一章有全部防腐剂的名称,名字太多就不一一列出了。

增稠剂:黄原胶,阿拉伯胶等名字为XX胶的成分,卡波姆,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等名字有XX纤维素的成分,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纳,另外还有很多成分名字恐怕一般消费者连念都念不通顺,介绍一个傻瓜式但是不那么严谨的记法——就是名字带有XXXX聚合物,XXX共聚物的八成就是增稠剂。一般的乳霜产品,化妆水产品,精华液,防晒霜里面增稠剂的含量80%都在1%以下,另外还有一些稍高能达到2%左右,所以增稠剂做1%的关键控制点不那么精确但是也无大碍。一个例外是凝胶里面的增稠剂一般会比较多,凝胶产品里一般不把增稠剂作1%的关键控制点来使用。

香精

其他成分:透明质酸钠,尿素,甘草酸二钾,尿囊素,EDTA二钠,红没药醇,PCA-钠,人寡肽,棕榈酰X肽,谷胱甘肽,可以也可以辅助判断。其实这里还可以列出好长的清单,但是我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只整理出来这么多,希望能获得更专业的补充。

除了1%的关键控制点以外,还会有另外的一些CCP,比如一些产品会标注出主打成分的浓度,类似这样的:

上面图中标示了甘醇酸浓度10%。另外还有下面这样的

有的没有在产品包装上标注,官方网站有时候也会公布出来,所以买产品前不妨去官方网站多找找信息。

对于1%关键控制点以上的部分,我们还需要再找一到两个关键控制点来确定主要成分的含量。如果官方不公布具体浓度的话,我们只能以经验从一个范围内进行猜测——所以这个关键控制点(CCP)是不那么精确的——但是依然很有用。

还有一个办法来确定关键控制点,就是根据猜测主打成分的浓度,比如某产品主打水杨酸调理角质。同时水杨酸的位置在1%关键控制点以上,那么我们一般善意地认为它就是最常用的水杨酸浓度2%。在确定关键控制点的时候,对待靠谱品牌的产品,在1%以上的成分我一般善意地猜测它的浓度,比如下图这款olay的雪耳保湿乳液,即使出现在一款超市货上,烟酰胺作为olay家的明星成分,放在这个位置含量也一定会高于2%。

按照经验来说,大部分的乳液和霜里面的油脂浓度总和在5-25%之间。其中市面上护肤品乳霜以水包油的产品为主,其油脂浓度大致区间为5-15%。其中油脂经常为一种油脂为主,同时复配几种其他油脂,如果产品是油包水型的话,油脂含量会更高。这一点可以用来配合确定关键控制点,也可以用来根据关键控制点推测产品会不会太油腻。比如上面的产品,第一个油脂成分出现在烟酰胺之后,说明其油脂含量低,属于比较清爽的产品,干燥季节使用需要考虑可能会不够滋润。

经过这一步,我们能通过关键控制点将一份长长的成分表给分成几段——每一段代表一个浓度区间,成分表的面目也逐渐变得清晰了。

第三步、猜浓度,看重要成分是否在有效浓度上

这一部分分为如下几部:

1、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比如是美白化妆水,就要先从我们的数据库里找哪些是美白成分。

2、看这个产品里面有哪几种主要的功效性成分。

3、看这几种功效性成分的位置——在哪几个关键控制点之间。

4、了解这几种功效性成分的有效浓度,看它所在的位置到底在不在有效浓度上。

这里需要提示一点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功效性成分都需要很高的浓度,比如上面提到的1%以下的成分中透明质酸钠,红没药醇,肌肽等成分本身需要的量就很小,所以一看到某功效性成分在1%关键控制点以下就认为它是打酱油的成分,是不对的。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估产品宣称的功能是否有效。

第四步、根据浓度评估产品的安全性和刺激性。

开始之前先辟个谣。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消费者在了解安全性的时候经常把眼光放在防腐剂,香精,矿物油,酒精,硅油这几个成分上。

这里评估安全性并不是针对的这些成分,防腐剂是绝大多数化妆品都无法避免的成分,确实每一种防腐剂去百度都能查到一大堆不良反应,但是重点在于浓度,化妆品中的防腐剂添加量都是很小的,通过复配多种防腐剂既可以大幅减小防腐剂用量,也可以拓展抗菌菌谱,所以不必看到有很多种防腐剂就害怕,那通常是比较靠谱的产品。

香精属于感官修饰体系的一部分,所以无香精的话,在安全性上确实是加分项。

酒精这个成分来说,我反对长期使用酒精含量较高的产品,但是偶尔使用浓度较高产品和长期使用浓度较低产品是没关系的。另外矿物油和硅油这两种成分也有点被网络流言妖魔化了,它们的特点是成分单一稳定,安全性强,但是封闭性也很强,会比较闷而已。具体要不要用要看使用的环境和肤质而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好或不好。

说完了流言,来说正经事,这里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重点关注以下成分的浓度:

A、剥脱性成分:包括各种果酸如甘醇酸,杏仁酸,苹果酸,酒石酸,乳酸,柠檬酸。水杨酸,A酸系(视黄酸,视黄醛,视黄醇),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以SK2为代表的酵素滤液,这一系的成分比较模糊,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从成分表上看也说不太清,其实所谓酵素就是酶,酶的品种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种。每一个品牌用的酵素都不太一样,但是大部分使用后都会有热热的刺激性,同时伴随着角质剥脱。

为什么关注剥脱性成分?因为他们的起效通常需要比较低的PH值,低的ph值的产品就对皮肤的刺激性强,而且酸性也会破坏皮肤屏障。同时由于它剥脱角质细胞,所以角质层会变得更薄。两方面的受损导致你的皮肤变得脆弱。

其实有很多人在不明不白地长期一天两次地使用一些剥脱性成分,却不明白自己的皮肤为何这么脆弱还满脸的红血丝?只要你关注成分表就不难发现,很多美白产品,抗皱产品,祛痘产品里都包含它们的身影,它们的使用很普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会在包装或者广告上标注包含这些成分。对正常皮肤来说,适当剥脱是有益的,但是不可常用,一周两次或者一次就差不多了。角质代谢不好的可以适当常用一些。

B、其他刺激性成分:高浓度VC,如5%以上VC。高浓度烟酰胺,如3%以上。高浓度酒精,如10%以上。如果高于这些浓度,对于一些敏感肌肤的人来说可能就会感受到一些刺激了。但是一些金刚皮的人可能使用5%的烟酰胺,20%的酒精都没什么感觉。这里的意思是希望你能在大面积使用前,最好能够试用一下。

关于化妆品成分分析的小结: 化妆品成分分析最难的地方在于单一成分知识的积累上。也许读到这里你会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不要灰心,即使你多了解哪怕一种成分,对你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要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成分——同时也属于整个体系。它可以告诉你它有什么样的功能,也可以辅助你去推测其他的成分浓度,你甚至可能会因为多了解了这一个成分,而去选择或者放弃某产品。所以在成分分析的路上,你的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坚持走下去是值得的。